青年返鄉 建構有機食安品牌——花蓮玉里917農場

青年返鄉 建構有機食安品牌
——花蓮玉里 917農場

撰文/詹閔凱 照片提供/詹閔凱、917農場

台灣農業從60 年代起,為追求更高的產量和穩定品質,開始進行所謂的「慣行農法」。然而,這十幾年來,隨著友善土地和有機栽種的概念逐漸普及人心,過去習以為常的慣行農法正逐年漸低,取而興起的是以「無毒」、「自然」或「有機」等農法栽種。花蓮和台東縣政府,深知自身在地理及氣候上的優勢,多年來在花東縱谷一帶戮力推廣有機農業種植的理念,包括稻米、蔬果、茶、金針、咖啡等農作物。截至今年為止,全台實施有機咖啡種植面積最廣的產區就屬花蓮縣,達到78 公頃。基於這個趨勢,110年花蓮縣政府首創在台灣精品咖啡評鑑史上,將「有機咖啡」獨立出來,作為評鑑組別。

筆者這一期專程前往花蓮縣玉里, 採訪曾於110年榮獲花蓮縣第五屆精品咖啡評鑑有機組特等獎的「917 農場」。農場位於海岸山脈中段,赤柯山的西向坡山腰處,海拔僅有230 公尺,雖然不高,但可俯瞰前方花東縱谷及秀姑巒溪向北流淌的宏偉景象。農場經營者李錦智、黃怡瑄夫妻倆,是青年返鄉的典型代表。同樣都是69 年次的他們,同窗於台北黎明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,畢業後一起任職於台中潭子科技產業園區,擔任設備工程師。97 年5 月夫妻倆以28 歲的青俊年齡,返鄉協助李父經營金針園的農務,從大家口中的「科技新貴」華麗轉身成為「有機栽種專家」,一路摸索和跌撞的過程,其實備極辛苦。

無心插柳
育苗育出與咖啡的一段機緣

錦智娓娓道出栽種咖啡的起源:「民國97 年的冬天,我和太太剛返鄉不久。某天,我舅舅從印尼攜回一批咖啡種子,委託我協助育苗,並約定幾年後,他將從印尼返台耕種。半年後,幾百株的咖啡小苗已經長到1 尺高。隔年的冬天,小苗的主根長出育苗軟盆的底孔,和舅舅連繫並得到同意後,那一批300棵小苗就種在眼前這塊園區中,它們成為917農場的創始會員。那一年喜逢兒子出生,太太也籌劃著創立農場品牌,經多方思考討論後,最終拍板決定,就以兒子的出生時辰9 點17分為品牌名稱。冬末迎春之際,這樣的雙喜臨門也象徵新的人生起點,期待未來的生活與事業,都能漸入佳境。」

917農場自109年迄今,每年參加花蓮縣精品咖啡評鑑都有亮眼的成績。109 年以水洗豆參賽,評鑑分數為83.40分,獲得當年銅牌獎。110年開始區分為有機組和一般組後,更以84.08 分榮獲有機組的特等獎。111 年以日曬處理豆參賽,雖然只獲得有機組的金質獎,但評審團給予的均分再創新高,達到84.13分。

筆者對917 農場最初的印象,是在110 年評鑑公布名次時。當年榜單揭曉後,我查閱了自己的杯測底稿,給予的評分竟超過85 分以上,表上文字紀錄下了百香果、檸檬草、薄荷,低溫呈現薰衣草、焦糖風味,餘韻持久甜而乾淨、溫和平衡的酸甜感。這樣的有機咖啡,以前我確實沒測過。

回想起十幾年前,對咖啡的基本常識完全一竅不通,卻傻呼呼地跳進這個坑,錦智說:「97 年第一批咖啡種下,3 年後第一次採收。天真的我,當時完全沒想到添購加工設備,連最基本的脫皮機都沒有。」第一次的咖啡脫皮,全靠夫妻兩人使用手指擠壓的方式,將咖啡逐一進行脫皮。這種沒有效率的笨方法,也使得夫妻倆隔天手指肌腱發炎。

因地制宜選對品種
妥善管理與後製,海拔兩百也有好風味!

幾度有人質疑917農場的海拔只有200多公尺,為何能奪得評鑑首獎。有關這點,筆者在訪問中也提出這個尖銳問題。錦智答道:「當年舅舅從印尼帶回種子時,只約略地說是『阿典』(筆者事後查印尼品種,應該是Ateng) ,屬於樹型不太高,但產量很高的品種,而且很少病蟲害。一直以來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種了十幾年的咖啡為何,直到111 年我們寄一些葉子給台南護專的邵老師檢驗,不久後得到他的回覆,原來我們家的咖啡屬於『卡帝摩』系列的品種。」

筆者查閱了韓懷宗老師的《第四波精品咖啡學》內容提到有關Ateng 的敘述如下:「Ateng至今有數十個品系,這群令人眼花的Ateng 品系,遺傳都相同嗎?沒人敢保證。但可確定的是,印尼『姆』咖啡風味都不差,這可能與水土有關。印尼首屆COE賽事共有26支精品87分以上,2022 年1 月27日進行線上拍賣,冠軍出自亞齊省的蜜處理,品種是Ateng、Gayo 1、P88混合豆,皆與姆咖啡有血緣關係。」

目前917農場的咖啡種植總量僅有1000棵,包括700棵Ateng(卡帝摩系列)和300 棵鐵比卡,還有今年剛種不久的少數藝伎。農場年產約400到500 公斤生豆,這幾年藉著花蓮生豆評鑑拿到不錯的成績,增加了市場知名度,銷售量也有明顯提升。

很多人對於卡帝摩系列的品種有先天偏見,但或許就是因為這裡的海拔不高,使得本來就比較能適應中低海拔氣候的卡帝摩系列品種,得到它想要的環境。此處地勢背倚海岸山脈,植物接受陽光日曬的時間,比面東的植物晚了約一個多小時,加上成年的檳榔樹提供適當遮蔭、午後太平洋的海風挾帶濕潤的水氣,輕易越過山脈,壟罩在縱谷帶。這樣多元的氣候,提供了只需要半日照的咖啡,最佳的生長條件。

相對於Ateng 在這裡有獨特的花果風味, 鐵比卡在如此低海拔的環境生長,其風味則顯得平淡無奇。藉由這次的拜訪,筆者特別指明要現場手沖測試兩者風味,結果不意外,鐵比卡雖然有不錯的甜感搭配溫和略低的酸質,但主調卻是明顯的堅果、李子、紅茶、爆米花等風味, 少了Ateng 低溫時所呈現一股若有似無、奇特又淡雅的花香。

錦智進一步大方分享他的處理過程:「每年的10月份起,挾帶潮濕水氣的東北季風從長濱的秀姑巒溪出海口進入花東縱谷,也是開始採收咖啡的時節。那種天候別說曬豆子,連曬衣服都很難乾。因此,我只做水洗和日曬,不碰蜜處理。」怡瑄補充:「這裡11、12 月東北季風強而濕,水洗豆通常以機器乾燥為主,大約7 天即可烘乾。到了1、2 月份風勢轉弱,濕氣也沒那麼重,陽光較足,這時才會製作日曬豆。以機器為主,搭配自然曝曬方式進行乾燥。」訪談中,她手沖一壺日曬豆,入口蔓延出優雅的熟果香、桂圓茶、葡萄乾、紅茶、蜜餞,酸質溫和、蔗糖甜,讓我回味久久。

提及農園管理與修枝,錦智清楚知道自己的園區海拔低,只要稍有疏漏就很容易成為病蟲害的溫床。他強調:「咖啡季結束後,第一步驟先實施清園,包括清除樹上所有青果、過熟果、乾果,重點也要一併檢視地面是否有落果。這環節做得確實,下一季的病蟲害將會大幅降低。第二步驟進行修枝,修枝分為幾個部份:第一是距離地面太近(膝蓋以下高度)的下垂側枝一律剪除;二是超過2 年以上、長度逾1 公尺的第一側枝需修短;三是摘掉過多的徒長枝和主幹旁的側芽。」每個農園主的理念和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,有關修枝的作業很難有一套標準公式。

愉快氣氛下,錦智對筆者的提問知無不言:「清園、修枝、除草結束後,接著在2、4 月份,各進行一次有機肥施作。這兩次我會著重在氮肥的補充,氮、磷、鉀的比例是5:3:2。到了6、7月份的小果期,我會進行第3、第4 次施肥,但這次氮、磷、鉀比例為3:5:5。9 月以後,通常果實都已逐漸轉紅,這期間會再追加1至2次的有機肥,最後階段的有機肥配方是4:2:6。我的施肥概念以『少量多餐』為原則,每棵咖啡樹大約一個麵碗的量(約0.5公斤),全年施作5至6次。」

赤柯山雖然只有800多公尺,但它東面的山脊稜線也有1200公尺以上,太平洋的暖濕空氣經常駐足海岸山脈一帶,使得這裡的山澗小溪長年水流不斷。怡瑄說道:「我們的咖啡園上方,有一處小潭瀑布,我們家庭飲用和園區灌溉的水源都來自那裡。當別人為咖啡園缺水而困擾不已時,我們因面積不大以及水源穩定,而能順利熬過那段乾旱的日子。」

有效分工
花蓮3大特色農產917農場都找得到

全有機栽植的917農場,主要商品有3樣,分別為咖啡、金針和小油菊,由錦智負責農務及產品製作,而成品的行銷及販售則由怡瑄執行,龐雜多樣的事務耗掉夫妻倆大部分的時間,除了到外縣市參加市集擺攤外,兩人鮮少休假。怡瑄說道:「趁還年輕,精神體能都旺盛,趕快把品牌基礎及作業流程建立起來,將來會輕鬆很多。」

詢問3樣產品的特性及利潤時, 怡瑄分析:「有機咖啡因為有縣政府幫忙推廣,市場的知名度最高,但在人力、物力上耗費最多,其利潤不足15%,是產品中淨利最低的。無硫金針的產量最大,利潤尚可。小油菊的採摘雖耗人力,但利潤最高,超過50%以上。通常2公頃金針田才有的利潤,油菊只要種5分地就可輕易達標了。」

金針又稱「一日百合」,北方人稱黃花菜,每年的8、9 月份開花,花季時整個山頭盡是橘紅花和綠葉毯,顏色繽紛鮮明,煞是好看。這期間,看似美麗的花季,對農民來說卻是一場將近2個月的煎熬。917 農場在赤柯山種了2.3公頃的金針田,錦智述說多年的工作經驗:「嚴格來說,金針算是很好照顧的作物,平時只要按時拔草就好。

但進入採收季節時,就必須要精確掌握開花的前一天進行採收,否則隔天花苞開了,就只剩觀賞價值而已。假設花開了後才採收,花朵在袋中易受擠壓變形,甚至爛掉。另外,花開後進行烘乾時花瓣易碎,不僅影響賣相,而且營養價值也少許多。」想起曾經某年因雇不到工人,來不及採收,滿山火紅的金針花在遊客的眼裡透出令人興奮的美景,但在兩人心裡卻是萬般無奈和辛酸。

每年的金針花季觀光活動,赤柯山的農民會配合縣政府政策,刻意保留一部份金針田不採收,供遊客觀賞拍照。縣政府會對配合不採收的農戶,每公頃補助10 萬多元,以彌補損失。錦智說:「通常1公頃的金針田,自己僱工採收、乾燥,整個季節下來的收入可以達到50 萬元以上,配合花季活動的補助卻只有5分之1。儘管如此,本地農民還是全力支持這個活動,只要人來了,就有商機,每年上萬遊客來到赤柯山採購地方特產,其實也給我們帶來不小的收益。」

百大青農發揚在地

錦智和怡萱返鄉務農,至今已有15年的時間。讓筆者好奇的是,到底有何秘訣可以把東部鄉下的農產品牌,經營的如此有聲有色!回想來時路,錦智說道:「當年我們夫妻返回玉里時,雖有父母親的提點幫忙,但面對千頭萬緒的農務,沉重的壓力常令我心力交瘁,還好我太太的思緒比較冷靜且有擘劃力。每當我遇到不順遂的煩心事,我們就會促膝長談,很多事情往往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得到緩解。此外,917農場的3樣農產中,咖啡其實是我的最弱項。為了改善這個劣勢,近5年來只要東部地區有開辦相關咖啡課程,如修枝、後製發酵、病蟲害等,我一定放下工作,認真上課,強化田間管理,這也奠定了109 年以後多項榮譽的基石。」

多年來錦智和怡瑄共同攜手,將地方特產行銷成明星商品,這過程除了產品本身的品質經得住消費者檢驗外,如何讓消費者知道更是一個重要的門檻,怡瑄說起:「除了經營自己的網路商店,我們也積極參加各項市集活動。另外,更嘗試和知名超商合作上架、與五星級酒店推出聯名商品,並且在momo、誠品等不同通路平台,進行品牌行銷。」這樣的嚴格把關品質和積極行銷的作為,也使怡瑄於111 年獲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頒發第六屆百大青農的殊榮。

訪談接近尾聲,怡瑄最後表示:「其實我知道自己的海拔條件不足,這幾年能夠有好成績,除了自己多問、多學外,更精確地說,是花蓮大部份的咖啡農,還未建立起一套適用於自己的農場管理概念。分析歷年成績,我們雖然有進步,但都是以小數點的分數緩慢進步,而幾位新興的咖啡農則是一分一分的大步向前,其實這是好現象。未來當每年的花蓮評鑑,大多數咖啡農的分數都能超過83分以上時,我想才是花蓮咖啡真正揚眉吐氣的時候。」

文章出處:Vol.42《台灣咖啡產業的10個關鍵字》

轉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