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巷口,用咖啡香點亮鄰里的每一天 圈外咖啡

在巷口,用咖啡香點亮鄰里的每一天
圈外咖啡

撰文/張紫翎 攝影/ 邱之聖

陽光直直穿越四號公園,一路透進咖啡館的落地窗,在一室咖啡香裡留下暖暖金黃。平日一大清早,訪客悠閒談天與磨豆的聲音此起彼落,這是位在中和的圈外咖啡,開店至今人流一直絡繹不絕。

「我在永和出生、家就在公園旁邊,這輩子從小學同學到高中朋友都在這塊土地上。」留著一頭俐落短髮、性格颯爽的陳彥竹說道。她是圈外咖啡的主理人「竹」,直率可愛的性格常和大家打成一片,待在店裡時也總能聽見她與熟客間的一聲聲熱情問候。

竹說,圈外咖啡就像是早餐店般的存在,由於街坊鄰居經常光顧,對她而言,記得常客的喜好也是家常便飯:這個要加冰、那個不加糖、還要換成植物奶,無數次停留的記號變成了無需多言的默契。在堅持口味的準則下為顧客提供多一點調整和舒適,讓彼此在長期互動中建立起緊密而不逾越的關係,久而久之,圈外在開店四年多來累積了中和、永和地區大約三成的社區資源,從一早到閉店都有熟客前來喝杯咖啡,成了大家生活圈中密不可分的社區型咖啡館。

圈外,圓圈之外

熱愛閱讀的竹,曾經偶然在台東長濱的獨立書店選到一本《圈外編輯》,由日本知名編輯都築響一所撰寫。

「圈外——けんがい,在日本的意思是收不到訊號、不受限制,並且沒有被規範。」都築響一在剛入行時,眾人總指導他作為一位編輯應該循序什麼樣的規矩、在什麼樣的框架內進行創作;然而他認為,從事一個職業難道不能突破框架、按照自己的意願嗎?也因此都築響一憑藉著自己的才華,不斷嘗試鮮少有人觸碰的議題和概念,最終發展出讓全球風靡的風格及潮流。

這樣的信念恰好給了即將移址到故鄉開店,正處於迷茫期的竹一盞亮光。「我那時候不明白為何要開店,只覺得要對得起喜歡自己的客人,也不知道店名該取什麼,就剛好看到了這本書。」當時仍覺得被現實推著走的一家店,在無意間發現的這本書、這個詞彙中,讓竹一瞬間明白,所謂「圈外」就是她想體現的理想模樣。

店名所取材的《圈外編輯》如今被放在店內層架的顯眼位置。
對著鏡頭擺出鬼臉的竹,搞怪性格與店內自由隨性的風格十分相符。

從喜歡到創造

之所以愛上咖啡,源自於竹從小愛耍酷的個性。她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喝星巴克,學生時期的零用錢都花在黑咖啡上,只因為覺得吃苦比吃甜還更成熟更厲害;大學畢業後,為了延續這份喜好,不喜歡受限的她開始按部就班地考證照、烘豆、參加咖啡調酒大賽、建立自己的品牌。竹也曾走訪日本、韓國、東南亞等地,旅遊同時看看各國的精品咖啡市場、參考各國冠軍咖啡店的展店型態,當時尚未準備要開店的她,默默記得每個喜愛的優點,最後將記憶裡的喜好元素拼拼湊湊,成為如今的圈外咖啡。

奶泡細緻綿密的拿鐵,搭配酥脆香濃的可麗露,是享受療癒午後的絕佳選擇。

「我就是喜歡像廢墟一樣的地方。」竹爽朗大笑,儘管這樣的設計偶爾會被世俗眼光懷疑,她仍想留下一個沒有桌椅的空間,帶給民眾驚喜和新奇的感受。「我不喜歡幫忙留訂位、不喜歡預約制、也不想限縮大家的音量和行動。」有別於傳統咖啡館,她想打造的是一個擁有無限可能的交誼廳,客人可以在這裡有任何的創作及想像:辦公、發呆、甚至是舉辦小型同學會,大家能在此敘舊、暢談當年的高中往事……。即使尖峰時段一位難求,她也會建議客人直接到附近的咖啡廳內用。「之後再來圈外吧!」這般信心和信任的默契,是因為深知這聲招呼之後,訪客們是真的會再回來。

時針走向下午兩點,令人瞇眼望向曬進二樓的光線。竹說,來看店面的那天也是個風和日麗的日子,雖然當時屋況不佳,卻一眼被這個窗景吸引而決定租下。果不其然,以水泥漆成、階梯型的開放座位,早就成為最受年輕人喜愛的絕佳空間,三三兩兩、或坐或臥,有時端盤上樓看到客人像隻懶洋洋的貓咪趴在臺階上睡著,都讓竹深感自己確實為客人打造了一個極度舒適的場域。

窗邊毫無規則拘束的階梯座位是時下最受歡迎的開放空間。

與鄰居成為夥伴

能夠一步步地將咖啡館築成理想且健康的狀態,還需歸功於創業至今一同打拼的夥伴。圈外絕大部分的員工都是住在附近的鄰居,因為竹期望同仁們不要花大把時間在交通上,而是能將精力省下,懷抱著舒適的心情展開工作。也因此在這裡有個「人人平等」的神奇準則:老闆能做的,他們也可以;老闆請家人喝咖啡,他們也能給到訪朋友相同的折扣。她認為客人是循著「圈外咖啡」這個店名而來,因此沖煮吧檯就該是每個員工閃閃發光的舞台,一起挑戰台灣各式咖啡大賽、發想菜單和創意調飲、共同參與和感受產業的大小盛事……,長期下來所積累的革命情感,讓人真實地感受到留在圈外的價值和魅力。竹指著樓下正專注拉花的同事,自豪笑稱店裡的極低流動率絕對是產業前幾名:「不知道為什麼,常常晚上打烊後發現所有同事都還留在店裡,這些人都不回家很煩耶!」看見竹調皮的抱怨口吻,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笑意,這大概就是開咖啡館最幸福的煩惱吧。

深受藝文吸引的竹,也常利用店內空間舉辦各形式活動,例如改編莎士比亞作品所衍伸的《十二月與永和飄雪》,耗時半年收集20多公斤的報廢咖啡豆,將工作日常轉化為表演媒材。在一個年末的夜裡,邀請客人跟隨他們,從門口緩步走上二樓,進行一場魔法般的盛宴:舞蹈、音樂、咖啡香氣……,讓眾人身歷其境的空間藝術,實現了圈外咖啡的無限可能。

歡迎回家,老朋友!

竹形容來到圈外咖啡,總是有許多熟面孔的「怪人」出現,其怪異之處絕非行為詭譎,而是每個人都像回到自家的沙發般,展現出真實又慵懶的自我。他們的共通之處,是永遠點相同的品項、坐在相同的角落,眼神和狀態就如同生活在透明泡泡裡似地沉浸在個人的世界裡,也許逗留時間不久,卻能夠感受到一杯黑咖啡或巧克力牛奶,為這些人蓄滿一整天的能量。

接連品了好幾杯特調後,竹才向我們介紹:「剛剛坐在二樓轉角處的那位是我媽媽。」原來她過往的工作情況經常被父母掛心,直到在家鄉開了咖啡館,才意識到這裡就是緩和關係的中繼站,讓長輩能夠有地方待著、看看孩子的生活近況,作為子女也不必擔心他們無處可去。憑藉著這般契機,讓圈外咖啡的腳步更加踏實,期許能在溫暖氛圍中長久經營。

回頭看看坐在店裡各個角落的城市旅人,或許圈外咖啡也是他們的保護圈,在三角窗的路口隨時接納並擁抱回「家」的人們。

文章出處:Vol.44《飲品場域的時空隧道》

轉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