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如,今天就去茶館聚聚吧!
—— 簡瑋婷&邱怡彰 三徑就荒
撰文/魏嘉儀 攝影/邱之聖
「我一開始認識茶的時候年紀很輕,當時其實不是被茶的風味吸引,反而是因為儀式感,還是小女生的我當時心裡覺得,泡茶、喝茶真像是大人版的扮家家酒。」三徑就荒的共同創辦人簡瑋婷(Vicky),指著面前以各式雅緻茶具擺設出的茶席向我們說。看著媽媽與三五好友相約悠閒學茶,Vicky 被茶席獨有的儀式氛圍深深吸引,後來就算到了英國念書,也都還是會帶上了茶葉與茶具。她說,雖然剛開始幾年都是抱持好玩的心態,但逐漸累積對茶風味的理解之後,也就開始有了更多的追求,開始想要深入了解泡茶技術或茶葉原料本身。此時,坊間茶相關的教學專書漸漸變多,網路社群也漸漸更為活絡,Vicky 一面透過書籍吸收偏技術性的知識,一面與更多愛茶的同好交流,自此慢慢開始跟著不同茶道門派的老師,以及製茶與茶化學相關的專家們學習。
「我一開始認識茶的時候年紀很輕,當時其實不是被茶的風味吸引,反而是因為儀式感,還是小女生的我當時心裡覺得,泡茶、喝茶真像是大人版的扮家家酒。」三徑就荒的共同創辦人簡瑋婷(Vicky),指著面前以各式雅緻茶具擺設出的茶席向我們說。看著媽媽與三五好友相約悠閒學茶,Vicky 被茶席獨有的儀式氛圍深深吸引,後來就算到了英國念書,也都還是會帶上了茶葉與茶具。她說,雖然剛開始幾年都是抱持好玩的心態,但逐漸累積對茶風味的理解之後,也就開始有了更多的追求,開始想要深入了解泡茶技術或茶葉原料本身。此時,坊間茶相關的教學專書漸漸變多,網路社群也漸漸更為活絡,Vicky 一面透過書籍吸收偏技術性的知識,一面與更多愛茶的同好交流,自此慢慢開始跟著不同茶道門派的老師,以及製茶與茶化學相關的專家們學習。
發行「茶誌」,讓品茶化繁為簡
坐在一旁的另一位創辦人,也就是Vicky的先生邱怡彰(Dennis) 開口補充:「Vicky學茶大約20年了,但其實我過去十幾、二十年主要都在玩咖啡。當初,三徑就荒最早推出『茶誌』的訂閱制, 原本是要用在咖啡身上, 哈哈。」
Dennis告訴我們,當時他與朋友想要用每個月3款咖啡的方式,帶領大家認識關於咖啡的不同風味。然而,即使他與朋友都熟識許多咖啡領域的大師,在面對一年總共36 款的咖啡豆,而且每個月都要尋找烘豆師、叨擾諸位咖啡專家,其實是很頭痛的。「然後,就被Vicky 聽到了!她說,茶完全沒有這個問題。」其實,歷史上的茶根據不同品種、製程或名稱可能就有兩、三千種,目前市面上找得到的茶可能就有數百種,相對而言,一年36款就變成非常小的數字。Dennis 表示,我們發現不論是資源、說服力或深度理解等等,進行茶的訂閱推廣都更有利,所以就一頭栽進去了。
也因此,三徑就荒一開始並沒有實體店面,而是先在網路上推出了訂閱制的「茶誌」,短短一年之後就有了許多媒體報導,也受邀參加各式活動;在許多希望三徑就荒開一間實體店面的聲音四處響起之後,現在的店面就在2016 年正式開幕。Vicky 表示,其實當初決定推出「茶誌」或現在店裡會使用茶卡還基於另一個原因:「回想在學茶的這十幾年中,到了近幾年,才突然看到比我年紀更小的學弟妹,雖然人數不多,但實在令我十分驚奇,也很好奇他們為什麼會想來學茶,結果得到的回應往往都是『其實我想學很久了,但我一直不敢』所以,我們才會覺得透過簡單的言詞、邏輯思考方式、設計好的文章,以及精準的茶樣,也許能快速帶領年輕一輩或從未接觸過茶的人跨過門檻,踏入茶領域,並開始享受它的美好。」
「所以我們把一切大家可能覺得不敢問大師的笨蛋問題,都寫在三徑就荒的茶卡介紹上了,這張小小的卡片目的並非教導大家如何入門,而是帶領大家熟悉鑑別風味。當客人面對不熟悉的茶時,能以簡單的步驟,泡出某支茶該有的味道,然後就能依循茶卡看看自己有沒有喝出這些味道。漸漸地,當累積了鑑別風味的練習後,自然就會發現茶的世界不再那麼嚇人,也就能專心品味茶獨有的形意之美,以及深邃且遼闊的風味。」Dennis 說明著茶卡的用意。
說到茶與其他飲品關於風味描述的差異,Vicky表示,風味系統建置的方法其實彼此都很像,茶界的風味敘述一直都有,但形容詞往往有點玄妙。茶畢竟是一個源自東方的東西,東方人本來就對精神性的追求並不陌生,所以風味描敘的常常是一種感覺或感受,而非鼻子或舌頭真的嚐到的具體味道,例如老人家會說鐵觀音要有個觀音韻,以韻味表達風味的敘述,但非茶界的人要能聽懂卻是難度很高。也因此三徑就荒開始使用花材、食材等簡單的名詞描述風味,試著搭起現代與傳統之間的橋樑。所謂韻味,是必須喝了許多支茶之後才慢慢成形的共同味覺,但共同味覺究竟來自樹種、風土或製程,很難說得清。例如要喝了可能10支鐵觀音之後,慢慢才能體會,什麼是觀音韻要有的鑽牙縫的酸,「它不是醋酸、不是發酵酸、也不是入口就讓你覺得酸,鐵觀音的品種特性是有一種蜜桃香,它是在茶湯咽下去之後,在口腔留下的尾韻,帶一點蜜桃味,這是一種水果酸香。」Dennis 表示,除此之外,咖啡或葡萄酒領域可能會說某支豆子或某款酒的尾韻尤其綿長,但茶界對於尾韻重視程度更高,幾乎已經是關鍵描述,若是一支茶尾韻明顯較短,品質自然不高。
與風味一期一會
追尋天然的豐富性
另一方面,茶如同咖啡或釀酒葡萄領域,都有為了確保某種特定風味或生長特質能一路持續產出,而進行的嫁接或扦插等方式;但是,許多專業茶人經常喝的或追求的,往往都是蒔茶。稱為蒔茶的茶葉,必須源自一棵由自然繁殖的種子,落地生長茁壯的茶樹。Vicky 說,「我覺得真正的茶人追尋的是一種天然的豐富性,所以往往會覺得一般嫁接培育的商業茶園所產出的茶葉,風味是死的,變化很少。」反觀來自野放蒔茶園的茶葉,風味則是很乾淨、很天然,而且每一泡的變化差異都很大。除了香氣,另一個在茶界尤其強調的講究還有口感。例如,果膠含量很豐富的茶,常常在沖泡時就能感覺到茶的液體很稠,有種果凍或膠質感,而越是來自自然茶園的茶葉,就越是會泡出這樣的茶。這背後的原理,其實就是從種子成長的一棵茶樹,更有機會向下深深扎根,吸收到的養分當然就能更豐富。對許多喝茶或關注風味品飲的人而言,心中追求的反倒不是某種穩定的風味,「我們想喝到的是變化,每棵樹、每塊地、每一年的氣候風土不同的變化。」
Dennis 向我們補充,「而且,早在千年之前,茶界就在追求單一植株採收了。」單株採收很是重要,因為鄰近的兩棵茶樹就會有樹種、日照長短與模式、周遭植被等等因素而有差異,所以兩棵茶樹做出的茶,會有明顯喝得出來的差異。Vicky說就像是鳳凰單欉,鳳凰代表的是產區鳳凰山,而單欉則是一種製程,意思是一棵樹一年只做一批茶,每棵樹分開採枝、製作與包裝。
甜蜜蜜的台灣茶
若要說台灣茶生長地的風土有沒有特別之處,Vicky 表示,其實可以說,各個地方的風土都不一樣。以茶的生長地而言,最重要的包括緯度、土壤、季節等等,換到任何一個國家都不一樣,沒有孰優孰劣。但是,如果今天要向外國人介紹台灣茶的特色,「我想台灣茶的特殊風味跟我們偏好的手路比較有關。我們茶圈常常會開玩笑地說,台灣人都吃甘蔗長大的, 我們不管什麼茶都要甜。」其實許多茶種在歷史上是不帶任何甜味的,例如綠茶,在過去洞庭的碧螺春、西湖的龍井,綠茶在採摘下來之後什麼也不會做,就直接炒熟殺菁了。不經過任何發酵的處理,就不會有任風味會受到轉化,風味沒有被轉化的話,就不會有源自發酵的花果香,尤其是水果甜等等的味道。
Vicky 笑著說,「我們太喜歡甜甜的東西了,所以比較喜歡以東方美人當作原料,這是一種被小綠葉蟬吸食過後,轉化出很甜蜜香的茶葉。台灣蜜香型的茶葉,可以說是應有盡有。最早有空靈的東方美人,後來還出現了更雍容華貴一點的貴妃烏龍,其他像是蜜香綠茶、白茶與紅茶等等。」
期許讓大家愛上到茶館找茶
三徑就荒從2016 年開始製作「茶誌」,2017年開設了茶館,在這6、7 年間,他們也看到了台灣茶市場的變化。回想當初他們考慮是否要真的開一間茶館,其實充滿忐忑與挑戰。該如何將傳統的茶文化帶給大家、如何讓消費者體驗完整的茶局、如何將真正有文化深度的內容設計成簡單的服務流程,讓大家容易進入,種種都是很大的挑戰。Vicky 表示,另一方面,過去茶圈的生態是如果沒有跟老師學20 年,不可以背著老師在外面泡茶,而且去向其他老師學茶是會被直接逐出師門,更不用說自己在外面做泡茶的生意,「所幸,老師們都滿支持我們,開幕時各門派茶師也都來了。」Dennis 補充說,「當時很像是我們一開就要被業界封殺的感覺,哈哈。」Vicky接著說,「我們6、7年前開店時,心中還會有這麼大的恐懼,但此後,光台北市就開了好幾間新茶館。茶圈內這幾年變得比較活絡,大家真的能一起合作,一起做些對整體產業有幫助的事。」
另外,三徑就荒也觀察到這幾年消費型態不太一樣了。Vicky表示,也許他們做得最好的,就是讓年輕人發現了另一種生活情境。以前,年輕人要找約會的地方,絕對不會有人想要搜尋茶館。但開了三徑就荒之後,連帶也看到台北出現許多很棒的茶空間,讓年輕人生活多了另一種情調,喝下午茶也可以來找一間茶館。三徑就荒認為真正對茶產業有幫助的,是讓大家在茶館喝一喝覺得很不錯,想要帶一包回家。她說,「也許咖啡玩膩了、葡萄酒喝膩了,名店餐廳也都吃過了,會開始想去茶館聚聚,開始想帶一包茶回家。」
文章出處:Vol.41《風土、風水、風潮與風味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