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爆炸的年代, 用耳朵來延伸閱讀可能
——專訪聲音工作者洪嘉勵
撰文/侯乃瑄 攝影/陳姿婷
閱讀使我們獲得知識,讓資訊得以快速傳播,進而文明有了發展。如今傳播技術的推進,使得眼睛不再只是「閱讀」唯一會使用到的工具--你的聽覺,已經成為這個世代,吸取新知另一種不可或缺的途徑。
在二戰時期,作為聲音媒體的廣播,比起報紙,更能帶來即時的戰況消息,普及率之高,同時也能作為無形的利器,對敵對陣營進行心理戰,所帶來的殺傷力就跟彈藥一樣十分具有威力。
如今廣播分享的是生活日常,無論開車族、上 班族,甚至勞工與農民、家庭主夫主婦、學生,廣播是陪伴他們度過忙碌時光的好夥伴。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109年廣電市場調查,台灣人最常透過廣播,來聽取音樂與新聞快訊,收聽廣播最頻繁的時間分別是早上七點到八點與下午五點到六點。
近期因疫情而崛起的Podcast,也逐漸與廣播開始抗衡,Podcast無需申請廣播執照,只要敢講、願意分享,任何人都能以素人之姿,在僅 聲音存在的無形世界中,暢談各種毫無設限、五花八門的主題。
這次邀訪國立教育廣播電台《時光下午茶》主持人與製作人洪嘉勵,擁有超過二十年資歷的電台經驗,2014年所製作的青少年法律節目《少年大法師》榮獲第49屆廣播金鐘獎少年節目獎,除此之外也是聲音訓練師、Podcast《好時光啪啪啪》主持人、更出版過新詩集《出詩婊》,請她與我們分享,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作為聲音工作者,對於用耳朵閱讀資訊的方式會是如何。
Q:從事廣播需要什麼特殊技能嗎?
我覺得這個問題實在太有趣了,其實廣播是一個非常需要有說話功底的工作,然而現在媒體的多元化,大家都忽略「說話」這件事情是需要技術的。主持人的講話聲音很好聽,實際上蘊含許多眉角在裡面;你唱歌唱的好,大家會覺得你很厲害,說話說的好聽,他們會說你天生就是如此,但並非如大家所想。
戲曲界流傳這麼一句俗語:「千金話白四兩唱。」這句話意思是說你要花千金才能找到一位口條很好、很會說話的人,但是唱歌如天籟之音的人,用四兩就可以找到了,這代表「說」比「唱」還不容易。但相對地,一般民眾口條只要被訓練過,其實也可以擁有說話技術。
聲音是種感性的媒介,只要話語說的順耳、富有情感,不管講什麼對方便很容易接受,就像名嘴容易吸引我們的情緒跟注意、主持人介紹商品常讓人激發購物慾等,看不見人臉的平台更是如此;明明不知道他長得如何,卻很容易產生信任感,覺得他是你的知己,所以「聽覺」的洗腦度比你想像的還高。
Q:「閱讀」行為與「廣播」這種聲音傳播工具對您來說,是否有所關聯?
身為廣播主持人就必須要言之有物,因此閱讀對我們來說,是增加涵養非常重要的一環。另外,為了了解受訪來賓,我們必定也會閱讀或是觀看來賓的作品,如小說、電影或是表演、展覽等。我曾製作關於文學的節目,採訪方文山、白先勇等作家,也曾訪問好萊塢導演、馬來西亞劇場導演、日本電玩遊戲「三國志」的繪師,而今年三月底我們將要訪問NHK的主播。在小小的錄音室 中,雙方掏心掏肺地侃侃而談,我的角色同時像是一名中翻中的翻譯,若來賓言語中有較為艱深的詞彙,透過我事先做的功課,理解來賓想要表達的意思,此時便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,將來賓想表達的意思反芻給聽眾,為聽眾註解、翻譯成大家容易用聽覺就能理解且不失真的內容。
透過閱讀,也能幫助我與來賓互相交流人生經驗或是書中道理,而我也會親身執行來賓分享的經驗,這些嘗試與累積,無形中便會增加自己生命的厚度。期待我和聽眾可以因為聽見廣播,進而用身體去閱讀世界。
Q:Podcast對你來說,與廣播的差異是什麼?
我覺得身為一名聲音工作者,也應該要嘗試其他與聲音相關的新媒體,因此我創立了Podcast節目。我覺得很有趣的是,一開始Podcast有種與廣播對峙的感覺,它就像是想要拋開傳統框架般的廣播,但事實上Podcast的架構,跟我以前在學校所學習的幾乎是一模一樣。
廣播與Podcast這兩者的差異,在於前者為大眾媒體,後者為自媒體。大眾媒體要服務不特定對象,而自媒體服務的是自己,以及喜歡他的聽眾,因此在講話時的口氣或措辭,就會很不一樣;自媒體就算你講話粗魯,可能粉絲不會介意,但在廣播中,有些聽眾就會覺得不舒服。
對我來說,當我切換為Podcast主持人時,我會將它作為我分享事物的平台。而在我生病時期, Podcast成為我的強力支柱,是否有無業配我也不會特別在意。我很鼓勵非媒體界的朋友製作Podcast,在如此民主的國家,可以很自由地用自己的聲音來表達不同的想法,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。
Q:請問有影響您最深遠、或是您最喜歡的作品,可以分享給讀者嗎?
其實除了書籍,對於電影與戲劇表演我也涉獵許多。特別是電影,之前每周至少會看三次,影展期間,一天甚至可以看到五部電影,看完後我會寫下影評跟心得,節目上便可以分享給聽眾。對我來說,閱讀小說時,作者通常都會留給讀者想像的空間,但電影則是直接體現故事的畫面來驚豔觀眾,因此電影對我來說就像是一本立體書,除了故事內容,在視覺上也能充分得到滿足。同時,電影也像是通往世界的窗口,展現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,讓我更了解世界不同角落人們生活的樣子。身為聲音工作者,我也會特別注意電影裡所使用的語言跟說話節奏,你可以更深入感受到那個國家的特質以及電影的呈現風格。
我非常喜歡西班牙導演伊格萊希亞(Álex de la Iglesia)的電影,他是位十分奇特的導演,其作品《謀財管委會》風格黑暗中帶些幽默感,同時卻也可以看到對於人性、社會議題的譏諷與批判;香港麥曦茵導演的《花椒之味》,裏頭三位姊妹 因為上一代的愛恨情仇,分居異地,卻在父親過世而齊聚一堂,他們用粵語、台灣腔、北京腔,表達對父親的感情,不同腔調卻同樣是中文,令我印象深刻。
Q:對於聲音這個領域,未來的發展跟想像會是如何?
未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能會更加地遙遠,彼此不見得需要碰面,但一定會要用聲音來溝通。就像前面講的,聲音是很感性的媒介,因此你的聲音是否有穿透力、是否悅耳,便掌握了說服人的能力。就像是遠距教學,老師口條好不好,便會影響學生的專注力與吸收度;商場上舉行線上會議,若說話的技巧好,便有機會拿下訂單。
除此之外我覺得關於聽覺與聲音產業的發展,未來會更加豐富,就像是有位Podcast主持人的節目便是用平板的聲調,單純只念圓周率,主要訴求是希望能治療有失眠問題的聽眾,你可能會覺得很逗趣,但在一個因各種壓力而失眠的世代,不也是另外一種商機?若有機會發展類似的東西,說不定可以進而延伸至醫療或是長照的範圍。
還有我們電台參與國家聲音大數據AI的分析、許多朋友使用過的語音直譯文字 APP功能、韓國的AI主播等,這些都是聲音工作者們用聲音餵養資料庫的成果。如今,已是人類與機器對話的世代,iPhone的Siri、Google助理等,聲控功能增加生活便利性,對於行動不便者來說更是福音。聲音,肯定是未來虛實世界中資訊傳遞最好的橋樑。
文章出處:Vol.36《多元閱讀,體驗世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