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身於製茶老手的咖啡新星——梅山琥珀社咖啡莊園

出身於製茶老手的咖啡新星——
梅山琥珀社咖啡莊園

撰文、攝影/詹閔凱

「未遊碧湖觀山景,莫道人間無仙鄉。琥珀金龍飛千里,咖啡馥郁勝茶香。」在台灣, 中部咖啡農常流傳著這麼一句話:「能種出好茶的地方,也必定能種出好咖啡。」這句話從筆者多年參與全台各縣市的咖啡評鑑賽事中,發覺有相當高比例的優勝者,都來自傳統產茶的好茶區,似乎也印證了部分事實。

梅山地區十幾年來在咖啡品質上,一直都有很好的口碑,除了先天上具備海拔優勢的生長環境外,很多咖啡農都是茶、咖啡兩棲的農業生產者,對於田間管理和後製發酵的概念,比一般咖啡農要來得更有經驗與想法。

這期筆者採訪了位於梅山碧湖村的琥珀社咖啡莊園莊主陳合德(以下簡稱阿德),採訪當日天候極佳,遠山翠林、白雲藍天,往東遠眺更可見玉山群峰。阿德提起,他從孩童時期就在茶堆裡打滾,家裡除了種茶,也兼營銷蜂蜜和苦茶油的生意,自己開始投入咖啡生產後,因三者成品的色澤,都呈現似琥珀的黃褐色,故而以此為莊園命名。

多角化經營家族產業阿德現今除了經營茶和咖啡產業外,也充分利用環境之便,經營露營區和提供精緻的特色餐點,並針對遊客開闢咖啡及茶區步道導覽,讓上山露營的遊客除了山色美景,也能夠瞭解咖啡後製的大致過程。

阿德說:「一般消費者對於咖啡的印象,大都是在優雅環境中喝一杯香醇的咖啡。而前段田園中的咖啡樹、採豆、發酵、乾燥等,對他們來說甚是陌生,我想藉由導覽活動,使遊客更貼近咖啡的脈絡,不僅喝咖啡還能長知識。」種植咖啡的契機在梅山地區談論到咖啡栽植,元老級導師莫過於陳皇仁先生,很多在地的咖啡種苗幾乎都來自於他的農園,琥珀社的咖啡苗也是如此。

阿德說:「10年前的某天,和朋友一起到陳皇仁家裡喝茶聊天,言談中提及咖啡的種種。當時在梅山地區,除了陳皇仁和最高分咖啡莊園的陳先生,並沒有其他人種植咖啡。回家後,我思考著未來的方向,覺得種茶能發揮的產值已經到了極限,加上茶已經是非常成熟的產業,自己能改善的空間也不多了。而且茶的嫩芯最佳期只有2到3天,過期就老化了,風味也會變差,所以每到採茶期,大家都在搶人,茶農就必須付出更高的人工成本,否則時間一過,茶的風味一變,它的價值性就降低了。往往這短短幾天,就幾乎決定了今年的營收跟產品表現,這些過程著實令人疲憊萬分。」

阿德從民國102年起, 陸續向陳皇仁採購約600株的SL34種苗( 當時並不知道品種是SL34,大家都稱「大粒仔」),種在自家的五分地上。經過初期的幾次增植,目前面積已超過一甲地,含契作數量植株數已超過1000棵。105年,阿德第一次參加評鑑就得到銀質獎,這對他來說是很大的鼓勵,也讓他看見咖啡的未來前景。阿德說:「在七、八年前種咖啡的農友寥寥可數;時至今日,梅山地區咖啡農的人數,據估計早已超過100位,不種咖啡的反而成為少數。」

採訪中, 阿德不只一次談到友善環境的重要性。「為了讓茶葉生長得更好和防治蟲害,管理上難免需要用上農藥,雖然都是農業單位推薦的短期性藥物,但對生長於這片土地的我來說,要留給後代子孫怎樣的環境?這個理念也是推動我轉種咖啡的主要原因之一。從實際管理咖啡園的經驗來看,平時只要稍微多花一點心思,作好防治工作,咖啡樹其實根本不需噴農藥,這也是我想要安全、健康、友善環境的目標。」

咖啡的田園管理

想要有好的品質,田間管理最為重要。例如,疏枝、清園、病蟲害防治、土壤肥力追蹤、灌溉、針對性施肥以及採果期選擇等等。只要輕忽任何一、二項,就算後製技術再厲害,也無法挽救已經失去的品質。阿德說道:「茶樹,我們要的是葉子;咖啡樹,我們要的是開花後的果實。兩者都很重視水份和肥料的補給。所以你必須針對不同階段,給咖啡樹適當的肥料。」

阿德分享他的施肥概念時提到,通常一年會施三次肥料:第一次在四月份,剛採完果後,給咖啡樹補給營養坐月子。施肥前要配合進行修剪枝、清園(將黑果、綠果都摘掉)等等作業,完成後再施以肥料。修剪後因枝葉較少,所以會以氮肥為主及配合少量的磷鉀、微量元素等。待咖啡樹長出新葉,便能進行更好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,讓樹體能儲存足夠能量,為開花做好準備。修剪枝做得好,才不會產生收成大小年的現象,果實也大顆飽滿。第二次施肥大約在六、七月間,以複方有機肥為主,配合雨季前施肥才有好的效果。目的是提高果實的品質和甜度,以及強化枝條承載果實的堅韌性。第三次會在九月份左右,這時的咖啡已經長大成為青果期,此刻會以增加鈣鎂比例的磷鉀複方肥,提高抗病力及增加風味。

後製與乾燥的心法分享

琥珀社這三年以來,無論在地方性或全國性的咖啡評鑑都有很好的成績,尤其去年更是大放異彩,從阿里山咖啡精英交流賽、典藏臺灣精品咖啡國際競標、竹梅源台灣精品咖啡大賞……琥珀社皆榜上有名。這也顯示了阿德在農園管理、後製發酵、乾燥保存方面的專業和穩定性。阿德毫不保留分享他的後製心得:「咖啡果實採回後,我並沒有先過水除去浮豆,直接將果實鋪平在竹柑模(竹編曬盤)上,放置室內常溫後熟兩天,進行短期的有氧發酵,第三天再使用乾燥機烘乾。」

至於何時終止發酵?阿德說:「聞味道!不管何種處理法,只要聞到草青味退了,類似熟果或花香出現,就立刻送進乾燥機。日曬豆帶著果皮比較難乾,通常初期的溫度會保持40℃或以上,連續乾燥兩天,第三天起以較低的溫度(溫度約35℃到40℃)每天乾燥8小時。產量太大,乾燥機不敷使用時,我會將前一批次比較乾的豆子(約20% 含水率)移轉到製茶廠的溫室,做最後收尾,直到含水率下降至10到11%才結束。整個過程需要8至10天的作業時間。」

曾經有人問阿德,採用自然日曬或機器烘乾的做法,哪個方式的咖啡風味比較好?阿德認為,嚴格來說在風味上並沒有明顯差異,他曾經送樣本給茶改場進行盲測,得到的回覆也是難以判別。

在梅山地區,琥珀社所在區位海拔算得上相對高的,雖有先天風土的優勢,但冬季多變的氣候,始終是乾燥咖啡最大的難題,雖然有烘乾機輔助,但難免還是會遇到乾燥塞車的情況。阿德說:「這幾年參加咖啡評鑑,得到佳績的主要是日曬和蜜處理批次。但在現實上,考量製作的便利性和銷售狀況,目前還是以水洗豆為主,佔比超過四成。

去年初的水洗批次,有一部分採用時下流行的厭氧方式。其步驟是,採回後的果實,先蔭乾後熟兩天再脫皮,裝入厚袋中擠出空氣、綁緊袋口,放置陰涼處進行乾式發酵48小時,檢測pH 值大約4.0~4.3左右,聞起來有濃郁的花果酸香後,再送入烘乾機。」阿德表示,今年底到明年初的產季,他會試著將一、兩個批次的pH值發酵到4.0以下,雖然一些專業書籍不建議這樣製作,但他仍想勇於嘗試,探索風味的極限性。訪談中,阿德多次強調使用機器乾燥的重要性:「不論日曬、蜜處理或水洗,我幾乎都用機器烘乾,尤其是初期含水率較高的階段。究其原因,一是天候因素,二是穩定,三是可空出較多的時間,最後是風味的複製性較高。」

通常農友決定停止發酵,進行乾燥作業時,如果沒有在短時間內,迅速將水份降低,豆子的發酵便不會停止,這會造成每一批次豆子的乾燥速率不同,進而影響風味的穩定性;相反的,當發酵終止點到了,如能在24小時內將豆子含水率降至40%或以下,將可大大降低微生物的活躍性。過了這個階段,再以較低溫(35℃或更低)長時間慢乾5到7天左右,這樣製作的批次不僅較能保留好的風味,也比較耐保存。

未來計畫

隨著這幾年梅山地區的咖啡在各項比賽展露頭角,也吸引不少原先抱著觀望態度的人跳進這個領域。「其實種咖啡不難,但要達到符合消費者對台灣精品咖啡的高標要求,那就不容易了。放眼未來,我希望能增添更好的相關設備,成立一座小型咖啡處理廠,從脫皮、篩皮、去果膠、好壞豆分流、發酵、乾燥、脫殼、篩選等等,都可以在一個地方搞定。尤其是發酵和乾燥這兩部分,變數最多,我想透過這幾年的製作經驗,搭配有效率的機器輔助,協助本地咖啡農做出品質更穩定、更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咖啡。這不僅能維持梅山咖啡的聲譽,也可以避免因品質不佳而讓咖啡園遭到棄耕,最後影響全局的事情發生。」阿德堅毅而真誠的許下諾言,期待多盡幾分心力的自己,能讓梅山咖啡再創高峰。

文章出處:Vol.35《NFT浪潮來襲》

轉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