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澳咖啡印象
撰文/江可茵 攝影/邱之聖 圖片提供/ Adam
在台灣,澳洲咖啡師
隱身在內湖的僻靜轉角處,The Antipodean Specialty Coffee 開業邁入第五年,平日午後,門庭若市。主理人Andy 雖然自國小畢業就前往澳洲,但從小在內湖長大的他,將店開在此,對他來說,就像回家般親切。大學時期曾於咖啡館兼職,因而對咖啡產生興趣,也因為在澳洲接觸到許多獨立咖啡館,因此想將澳洲的咖啡文化帶回台灣。
他認為, 台灣咖啡跟澳洲咖啡有很多不同之處,台灣的咖啡偏向美系或日系,而澳洲咖啡則是小而精緻,主體是濃縮本身,再另外加入牛奶與水,製造不同的層次變化。咖啡是他們生活一部分,唯有在喝完咖啡之後,才有啟動一整天的感覺。Andy 提及在布里斯本與雪梨的時光,發現每個城市的人,都有他們喜歡的獨特風味及味道。布里斯本偏好焦糖、巧克力、奶油的風味與口感,墨爾本則是強調淺焙、果酸的香氣。由於各自對咖啡豆的品牌敏感度較高,咖啡館若選用如Seven Seeds Coffee Roasters、Small Batch Roastery 等知名咖啡館的豆子,客人也會有意識地去選擇、支持喜歡的品牌,因此店家會更用心挑選、堅持咖啡豆的品質,形成良好的循環。
The Antipodean Specialty Coffee 的咖啡豆,則由Andy 的朋友負責烘焙,兩人各司其職,成就風味多樣且高品質的咖啡豆,在認真推廣咖啡之餘,工作人員也會親自沖煮咖啡豆跟客人分享,而層架上所販售的咖啡豆及相關器材,皆由Andy嚴格把關,「一定要把每一個環節做好,雖然是更複雜、多面向的挑戰,但在這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也是不可取代的。」語畢,他爽朗一笑。
不光是台灣與澳洲的咖啡文化差異,他也非常注重道地這件事,比方前幾年,許多人會將FlatWhite 放置在玻璃杯中, 但其實,Flat White 應蓋置放於陶瓷杯內才是正確的。且容量為150 至170cc,與拿鐵相比,濃縮咖啡基底佔整份飲品的比例較高,風味特性更為突顯。事實上,在澳洲只會將咖啡拿鐵放在玻璃杯中,且牛奶溫度多半控制在50至58度之間,保留牛奶甜感的同時,更是考驗咖啡師的發泡能力,藉由透明玻璃杯,能夠清楚看見奶泡厚度。而先放熱水、再加入Espresso 的Long Black,表面會有漂亮金黃色的crema,入口即會嚐到香氣與口感濃厚的濃縮風味。美式則是先置入Espresso,再加熱水,除了杯量較大,整體會相較更淡一些。訪談最後,Andy 提到一路走來,希望自己能夠勿忘初衷,在未來還想要推出只專注於咖啡的品牌,用不同品牌傳遞他的想法,分享好喝的咖啡給更多的人。
台灣咖啡師,在澳洲
澳洲布里斯本最知名的咖啡館之一,Coffee Anthology,是由台灣人Adam 所開設。自2013年開業以來,不但受到當地人的歡迎,更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朝聖,在榮獲全澳洲排名第一的咖啡館後,更是人潮爆滿。
老闆Adam 原本是建築系,畢業後就在建築業上班,但在轉換環境後,發現咖啡的有趣之處。於是從2008 年開始,正式踏入咖啡產業,因而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咖啡人,萌生開業的想法,於是Coffee Anthology 就這樣應運而生。CoffeeAnthology 目前已邁入第七年,他每天更換不同的豆子,讓店內一直存在不同品牌、城市、國家的咖啡豆。在當時,他是第一個嘗試在布里斯本做這件事的人,三年過後,有越來越多咖啡館開始效仿,形成當地的一股潮流。
第二家店The Maillard Project 在去年九月開幕,距離舊店僅僅三分鐘路程,卻擁有更大的烘豆空間,他也免費提供場地讓獨立咖啡館烘豆,他觀察到,近幾年新生代的咖啡人越來越少,希望提供一個環境,讓他們有機會在此交流學習,更重要的是,希望他們在有客人的狀態下練習,更能夠和消費者與咖啡師互動、接觸。
五、六年前,澳洲的手沖流行淺焙,花香、水果風味,萃取越長越好。這幾年,又開始轉往深焙,但當地還是以義式濃縮咖啡為主,他猜想,單品手沖咖啡的推廣不易,可能是受到快餐文化的影響,他以自家店為例,一間店平均一週會用掉120 公斤的咖啡豆,咖啡作為澳洲人的每日必須品,需要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、穩定的咖啡,節奏相對快速,沒有時間慢慢手沖。
入行13 年,我們好奇Adam 對初入產業者的建議,他爽朗答道,「有這股衝動就去試看看吧,我當初也是這樣,沒有試的話,永遠都不會知道它會對你的人生產生怎麼樣的改變。」咖啡是非常需要熱忱的事業,然而客人的正面評價,是他繼續堅持下去的動力。
集烘焙、餐點、咖啡教學、訓練場所於一身的The Maillard Project,希望未來能夠集結Coffee Anthology,不僅僅只是複合式經營,更可以自己買地,蓋一棟房子,打造咖啡的零售精品店。繞了一圈,竟然回歸他的建築之路,但他內心已不再迷惘。
文章出處:Vol.31《未來咖啡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