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有效」預浸 讓咖啡更穩定
撰文、圖片/陳俞嘉
預浸,一個存在已久的功能,但是你可能未必有在用。一個廠商默默在耕耘的區塊,但是你未必有所感受。
預浸,在我心目中,只有兩個目的;或者精確地說,所有咖啡師手法採用,終究要回歸到兩個目的:避免隧道效應(pull a longer shot),以及萃取出合適的風味(pull a God shot)。當這兩種狀態同時存在時,恭喜,代表你可以持續做出高度一致的屌咖啡。這幾乎是所有咖啡人的願望,而且,當你可以達到這個成就時,似乎便找到了高品質咖啡的金鑰。
預浸到底能不能幫我們達到這兩個目的?眾多分歧的說法中,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心目中的「有效」預浸。為什麼前面加個有效呢?因為有些預浸用起來,就像是雞肋,食之無味,棄之可惜,比較像是咖啡師的安慰劑。但是有些預浸,真的可以讓咖啡變得更好更穩。
黑箱般的義式咖啡系統
以操作流程來看,當你決定要用什麼咖啡豆之後,對咖啡師來說,除了規劃粉水比(brew ratio) 之外,主要的人力參與,只剩下有效整粉跟填壓。事實上,咖啡師能控制的部分其實很少。咖啡師通常只是在呈現「系統」產出的結果而已。「系統」包括了磨豆機的款式、粉槽的規格及樣貌、機器的pressure profile 跟flow proflie。這幾個主要因素,已經決定了風味的大致走向。這時候,你可能會想像,咖啡師能夠安定的輸入原料,就能製造出一個穩定的商品。但是從很多統計數字看來,實際上不是這樣。
簡單說,義式咖啡系統,就像是一個黑箱。咖啡師以為只要一直投入a(一致性的配粉、整粉、填壓等),就會出現結果A。但是實際上不是這樣――實際上,你並不知道黑箱會把a 扭曲成什麼丟出來。可能是A,可能是類似的A1,可能類似但是又有點不像的A28,也可能你完全不認得的Z12。簡單來說,假如你每次投入的a都已經力求一致,那是不是就可以生產出A 或者是極為類似品?重複一下:並不是。
利用反推結果,讓咖啡更安定
大部分咖啡師非常著重在a 的製作程序(包括手法跟工具),但是無論製程多講究,還是很難對成品(espresso) 去全面檢查(也就是說,你以為可能是A,但是出品實際上是Z12,不過你卻渾然不知)。義式咖啡的品管,幾乎都是破壞式品管,比方說,你喝了一口之後,它就不能用了,或者你取樣測量後,也破壞它的完整性,而端不出檯面了。正因為不太可能全面品管,所以黑箱本身的安定度,就會更為重要。當你有辦法可以測量出我投入a,那我有80%的機會可以獲得目標結果A 或者是極為類似品的話,那這個黑箱儘管你不了解怎麼運做,你也應該可以認同:這個黑箱系統是好的。
黑箱系統之所以常被忽略,是因為身為人類,常會誤以為我們對周遭的掌控性很強。我們用經驗去推估,而且太急於解釋「為什麼」,反而忽略掉其實我們可以去利用尋找輸入與輸出之間的連貫性,然後去控制黑箱輸出。可怕的是,為了接受而去解釋,從而編造很多憑空發生的事,造成跳耀思考。好,我們黑箱先告一個段落。為甚麼要提黑箱呢?因為對我來說,這邊不是要跟各位探討預浸後結果的產生原因,而是我會怎麼利用這些結果,來讓我的咖啡變得更好喝、同時更安定。
魚與熊掌無法兼得
取得可接受的平衡
有效預浸,就是為了要讓你得到兩個東西:適當的萃取率,跟更小的隧道效應。偏偏這兩個東西,就跟《魔球》這本書裡頭說的一樣:「糟了,每一種強項,都會製造一個弱項……。」(p.317)。所以有效的預浸,不是兩者兼得,而是兩者在妥協後,得到一個平衡、商業上可以接受,而且得以運用的結果。
預浸, 我更喜歡的說法是pre-wetting 或者pre-infusion, 就是在extraction( 咖啡汁實際脫離粉餅的這個階段)的前置階段。所以當shot滴了一滴出來,我們就稱之為進到萃取階段了。所以「萃取時間」,基本上我測量的是第一滴到最後一滴,不是開關打開到開關結束。預浸機構很多元,有常見的on/off,有Slayer的flow-profile, 有Kees, 或者是一些改裝過的E61, 那種利用虎克定律做出的Progressive Infusion…… 還有最近蠻夯的Sanremo 系列。Cafe Racer 設計比較像是精簡後電控版的Slayer風格預浸、還有像是Opera 用限流閥加上小轉數gear pump 做flow profile。當然,廣義來說,適當的限流閥,也是一種預浸手法(限流閥越小,預浸效果越高)。
以有效預浸提昇萃取率
有效的預浸,是拿來提昇萃取率很好的手法。所以假如這個預浸沒辦法提升萃取率,那這個預浸可能就不是「有效」。精確地說,當預浸有效的時候,你可以讓研磨刻度越細,製造更多總表面積,在「固定的萃取時間」,製造出更高的萃取率。直覺觀察中,當你維持萃取時間下,其餘手法不變,刻度設定通常只會對應到一個產出量與萃取時間。在有效預浸進行下,維持刻度設定與手法不變,你會發現一件事情:萃取時間變短(正常狀況下,你去量取萃取率,你會發現它變低了,因為萃取時間變短)。所以接著你會去把刻度調整更細……中間略掉情境描述,最後就是你得到更細的刻度,更多的尾韻。這就是有效萃取能為你做的第一件事。那麼有沒有可能預浸打開後,你卻發現好像得到的結果根本一樣,或者是差強人意?當然有,這就是「非有效」預浸;做身體健康的就對了。
有效預浸還可控制隧道效應
有效的預浸,還可以拿來控制隧道效應。尤其是改善大WD 值(咖啡機沖煮頭的出水量)咖啡機的表現。大WD 值的機器,在我心目中幾乎是一無是處,真要說大WD 有什麼好?那大概就是它永遠不會塞水垢吧。有些人會說,有些豆子適合大WD 值,有些豆子則否;這個說法恕難認同。大WD 值的機器,根本就是一個隧道製造機:一致性非常低。但是能不能靠預浸來減緩?
可以,假如這個預浸是「有效」的話。有些人曾經表示,可以利用大WD 值或簡稱隧道效應來製作出特殊風味,這是個詭譎的說法。假如把隧道效應比喻成黑箱,這個黑箱有一個特色,那就是預期性極低。當你真的用這個黑箱製作出一個特殊風味,但是卻又無法預期它的成功,那等同於投擲一個不是只有六面的骰子,而你只有運氣。大WD 值的宿命真的這麼不堪?來點預浸,可以大幅減緩這些使用上的不便。
便宜而有效的「開關法」預浸設定
常見的預浸,有一種我稱之為開關法,調整得宜,會是一種便宜但是有效的預浸設定。市售陽春版的on/off = 1sec/1sec 的做法,幾乎是非有效預浸,因為效果極弱。要讓開關法更有效,方法也不是沒有。現在很多義大利機的機版,在規範時間內,都可以開啟自己設定的on/off 時間,比方說on/off = 3sec/4sec 之類的手法。
你幾乎只要把off 時間拉得夠長,on 的水量又可以拿捏到恰到好處,那幾乎也可以讓磨豆機細很多(again,這代表咖啡越甜越多後段),但是又可以透過預浸,讓你的粉餅不會阻塞。只是假如你on 的水量不足,意味著上層粉餅吃水比下層來得充足,那隧道效應抑制的效果會打折。假如off 這段靜置的秒數太長,雖然可以讓萃取提升更顯著,但是就影響到萃取的安定度。這就是「每一種強項,都會製造一個弱項。」所以你得去找一個設定的甜蜜點:預浸水量是對的,靜置發展的時間也是對的。
預浸的設定其實不難,首先你要先找到咖啡粉的吸水量。我只能提供一個大約數據,就以mojoblend 來說,18g 的填裝,不要太離譜的研磨顆度(大約抓brew ratio = 0.5,萃取30 秒),大約吸水是兩倍,也就是吸水36g 上下。
接著我去測量機器預浸時的WD 值。我會說「預浸時的WD 值」,而不光就是WD 值,是因為有些機器,預浸跟沖煮時,是使用不同大小的限流閥,比如說我喜歡的Cafe Racer 跟Slayer。有些機器在預浸的時候只啟動自然水壓,所以WD 值也會小一點點。所以假如你今天預浸的WD 值是90mL/10sec,那代表你的粉餅,大約在3 秒鐘上下會吃滿水,進入到萃取階段。假如Cafe Racer 預浸時WD 值是35mL/10sec,那大約就可以抓到10 秒當作是預浸的時間起始測量。假如你的機器WD = 200mL/10sec,意味著它可能沒有限流閥,你大概只能將預浸的開水時間設定在一秒左右。當然實際的秒數,還是得看你的研磨粗細跟咖啡豆的狀態,但是這邊就是一個起始設定點了。
接著,你要去拿捏需要停頓幾秒。基本上有一個方向可以讓你思考:預浸浸泡越久,萃取流速會越快。所以你為了維持brew ratio=0.5 跟30秒到萃取下,就必須研磨得更細,意味著更高的萃取率。對淺焙來說,就是風味更甜,尾韻更綿長;但是以中深焙的咖啡來說,就會變得苦味更多更難喝。所以快速說就是:預浸得越久,萃取率越高。以Cafe Racer 搭配mojo 的咖啡豆來說,中深焙的mojoblend(18g 的咖啡),我們預浸了3 秒。但是中淺焙的Candy Bar Blend(20g 的咖啡),我會大膽地將它預浸到15 秒。而這兩款的萃取時間,都是抓在32~35 秒。
預浸的兩難
「有效」的預浸,會讓你同時得到更高的萃取率,跟更少的隧道效應,超棒。更少的隧道效應代表一致性更高。但是萃取率,可不是什麼豆子都想要提高。淺焙豆ok,深焙豆該怎麼辦?假如你是買到大WD 值機器(我覺得高於90cc/10sec,就算高了),得靠預浸來降低隧道效應,但是提高萃取率,可能又會增加中深焙苦味風險,那就有兩難了。這時候你就得去尋找黑箱系統內,除了預浸之外,還能符合你需求的工具,比方說濾杯。
另外一個預浸的兩難在於,當你想煮出一杯有尾段跟甜味足夠的中淺焙咖啡豆,萃取率就得提高,但是預浸行為越誇張,實際上來說萃取安定度更低。比方說Slayer 透過小量灑水增加預浸功效,但是小量灑水意味著水在咖啡粉餅上落下的不均勻度會更高,因此分水網的精緻度就得更講究。當然你也可以拉長預浸的等待時間,但是也是會有一樣的狀況發生。再次地,這就是「每一種強項,都會製造一個弱項。」不過,有趣的是,當你得用誇張的預浸來拉高萃取率的狀況,幾乎都是很淺焙的咖啡豆。淺焙的咖啡豆在萃取數字浮動的狀態下,因為咖啡豆本身苦味因子非常少,所以儘管萃取率浮動相對高,但是除非side by side 品嚐比較,否則品飲者大概也不會有太多的變化察覺。
了解操作應用法
找到高表現的中間值
「有效預浸」,在理想下,應該可以讓你得到你要的萃取率,跟很好的隧道效應控制,但是實際上不可能兩者都會到最大功效點。因為當你為了要拉更高萃取率,灑水不均造成的萃取率飄移區間就會更大;而當你預浸越小,隧道效應也會造成過高的萃取率飄移區間。但是絕對是有可能透過妥協,找到一個合適,而且是高表現的中間值;不過一句老話,不會是兩邊同時討好就是了。
回到重點,當你用減少隧道效應跟拉高萃取率這兩個方向來看有效預浸的話,那你會發現,其實很多預浸的設計,真的是在做心酸的。關於「有效預浸」,上面沒有說太多為什麼,還是寫了一大篇結果的運用,分享一些我習慣的操作。
文章出處:Vol.16《 玩味不已的咖啡器具之美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