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越時空的香氣 日月老茶廠

穿越時空的香氣
日月老茶廠

撰文/魏嘉儀 攝影/邱之聖

走進西式早餐店,很多人的直覺一定是要配一杯冰紅茶或是大冰奶;四處可見的手搖飲店,往往少不了以紅茶為固定班底的調飲;許多人聽見「阿薩姆紅茶」或「紅玉紅茶」,也都能馬上想像出它們的香氣與味道。仔細想想,在嗜茶的台灣,也許紅茶已經是如白飯一般的存在。

自日治時期,台灣各地都有印度大葉種紅茶的種植試驗,日月潭地區則可謂台灣紅茶的家鄉,當時的台灣紅茶已有與錫蘭紅茶、大吉嶺紅茶齊名的地位。進入國民政府時期之後,農林廳成立,旗下分成4 間茶廠與7 個農區,繼續生產著名的日月紅茶。今天我們將帶領各位深入了解於民國48 年興建完成的日月老茶廠,認識這座當時為4大茶廠之首的魚池茶廠。

日日準時報到的潭風

一到日月老茶廠,這次受訪的廖皇樺副理就開心地說:「你們來得正是時候,難得放晴,今天在廠裡面與四周什麼味道都聞得到喔!」原來是因為最近大雨連連,當天放晴時間比較長,茶廠內外人人忙碌,一邊要施肥,一邊要採茶,一邊也忙著製茶,空氣間充滿各式各樣的氣味。廖副理補充:「現在聞到的不是雞大便喔,是我們施作的肥料,目前有一點點發酵,所以這個味道比較接近穀物。當然還參雜了一點點燒艾草的味道,用來驅趕小黑蚊,這是給我們人類用的,哈哈。」話才說完,我們背後的山谷就襲來一股涼風,穩穩地吹向茶廠。「來了,現在快3 點了吧,等等風會更大,這就是日月潭的潭風。其實我們的紅茶之所以好喝,最關鍵的就是這個潭風。」廖副理自豪表示。

日月老茶廠屬於台灣農林公司,興建茶廠之時仍屬於省政府,為國民政府從日方接收的單位之一,當時之所以選擇此處建廠,為的就是這般獨特的地理位置。在製茶的一道道過程中,都需要風的吹送,不僅是帶走新鮮茶葉的水分,也可以吹走不希望留在茶葉上的味道。不過,這樣的風不能過於乾燥,否則茶葉的乾燥速度會過快,使得葉內活性大幅下降,難以轉化出層次豐富的香氣。因此,從日月潭湖面拂來的潭風帶有一定濕度,挾著水氣與負離子,恰好適合製茶。而早在60多年前建成的日月老茶廠,其仿錫蘭式的建築,面向日月潭的窗戶皆為轉軸式,能將窗面轉成完整的90 度,讓潭風沒有阻礙地穿進廠內。這一扇扇漆著溫潤藍漆的轉軸窗以當地優質檜木製成,與茶廠一同靜靜看著日出日落、人來人往數十年,在茶廠人員的悉心維護下,讓廠內時時維持良好通風,在帶有濕度的潭風終年吹拂之下,至今依然狀態絕佳。

廖副理一邊解釋,一邊帶著我們走到2樓,接著轉開窗戶說,「3點到了,我來幫你們開天然空調。」隨即,迎面吹來一陣溫度明顯少了好幾度的涼風,它就是讓日月老茶廠的紅茶在60 多年的歲月中,始終如此美味的魔法之一。

穿越時空的香氣

茶園採摘下來的新鮮茶葉俗稱為「茶菁」,其進入茶廠的第一站,也就是位於茶廠2樓的萎凋室。仍然翠綠的茶葉會在稱為「萎凋槽」的4 座大型平台上鋪散,並花費18 到22 小時不等的時間進行靜置萎凋。湊近萎凋槽,就有撲鼻而來的香氣,除了輕盈的茶香、地瓜葉或青草香,似乎還有一絲絲幽微的薑糖、龍眼或烤蕃薯。廖副理說:「這些都是老茶廠才會有的味道。這批茶菁剛進入萎凋,現在的味道比較複雜,明天的香氣就會漸漸穩定下來。剛剛我們一路走到這裡聞到的種種氣息,其實與民國50 幾年那時候幾乎沒有差異喔。」在廠裡工作的經驗想想應該十分奇特,走在數十年來前輩們走過的路徑,操作著百年以上經手無數的機械,看著今天剛採收的茶菁,一邊聞著數十年如一日的芬芳,一邊思考等等該進入哪個製茶環節。

在萎凋的過程中,茶葉會經過物理與化學的變化,一方面水分會從葉面等各處的氣孔蒸散出來,因此茶葉的外觀會失去光澤,葉片也會凋萎下垂;另一方面,葉片內的物質因此凝聚濃縮,並開始進行一些化學反應。萎凋室有4座大型風扇,以切換不同的風量與冷、熱風,調節茶菁進行萎凋的溫度與濕度。廖副理表示:「現在正在進行台茶8號的萎凋,你看它們的葉片比較大,所以也比較嬌貴,很容易碰傷。因此,在這個關鍵的階段我們就盡量不要驚動它們。」

「做紅茶只要放著它們不動就好, 感覺好像很輕鬆,但其實只是操心不一樣的東西,要不時看看茶菁的狀態來調整風速或風溫,搬運過程也要小心呵護它們。」因為葉片較大,所以經不起許多茶葉製作過程的「浪菁」(以機械或人工翻動茶葉,有助於茶菁進行物理與化學的變化及轉換),一旦受到碰傷或折損,就會阻斷水分蒸散的路徑,接著迅速氧化發紅,茶葉也很有可能開始出現臭酸味。能守護茶葉從田間成長、進廠製作,再到客人手中,那包紅茶60 多年美味不減,就是日月老茶廠默默認真製茶的精神,而廠內最著名的茶款之一,便是俗稱阿薩姆紅茶的台茶8號。來自印度阿薩姆省的大葉種之一,在日治時代引進,經過數十年的育種而成。廖副理表示,「它從印度引進台灣的歷史快100 年了,很巧,今年剛好是發現這個印度大葉種的200 週年,很有紀念價值吧!」

仍舊硬朗的近百歲古董機

接著,廖副理指向萎凋槽一旁鑲在地板上的一塊方形木板說:「萎凋完成之後,茶葉就會從這個溜滑梯直接投入揉捻機。我們下樓看看那3台近百歲的古董,它也是電視劇《茶金》來我們茶廠拍攝的主角。茶廠的第一幕就是它。」

日月老茶廠的紅茶製作過程,可以簡單分為萎凋、揉捻、發酵、乾燥與分級,第二階段揉捻的目的就是在茶葉內部凝聚濃縮之後,進行植物細胞的破壞,而破壞的目的就是進一步氧化,讓茶葉發展其香氣與顏色,同時將葉片形塑成條索,也就是做形、做香、做顏色。而承接萎凋成果重責大任的,就是廠內從日治時代運作至今,且目前已有85 年高齡的傑克遜紅茶揉捻機,每一台揉捻機的承重量都是250 公斤,並且以人力拉動。遙想茶廠全盛時期間,所有揉捻機一起啟動的場景,一定十分壯觀。

揉捻之後,下一階段就是發酵。日月老茶廠的紅茶一般都是全發酵,目的是讓紅茶散發美味的熟果香,要達成這樣的香氣,一樣必須透過進一步的氧化。此時的發酵並沒有微生物參與,而是茶葉內部的氧化酶進行一連串的化學反應。走進充滿水霧的發酵室內,可以聞到飽滿的熟果香,還有比較輕盈的薄荷與沉一點的肉桂香。廖副理說:「發酵階段也是做香與做顏色,一旦製茶師覺得香氣達到理想狀態,就會進入隔壁的乾燥機,讓茶葉透過升溫與乾燥固定香氣與顏色。」

來到發酵室隔壁,隨即就能看到幾座相當龐大的機械,也就是大型甲種乾燥機。當天茶廠正在進行一批茶的乾燥,空間裡充滿許多香氣,同時也能感受到潭風穿堂而過——這也是日月老茶廠選擇在此處興建,以及建築物如此設計的緣由。日月潭的潭風每天穿過整座茶廠,不僅有助於萎凋,也能在無須加裝空調換氣與通風的狀態之下,帶走製茶過程所產生多餘且複雜的氣味。廖副理補充:「這幾座乾燥機也都是古董,看看上面的維修單位,還是三重鎮5碼電話的時代。」

廖副理最後提及,其實一系列製茶階段就是一連串的氧化過程,而最為重要的關鍵階段,就是第一階段的萎凋,接下來的各個環節都是加強氧化程度,讓紅茶茶葉能發展出更醇厚、更多元層次的風味。「我們都很惜福,從民國48 年開始,在許多前輩的努力之下,茶廠一直沒有停止運轉過。這些珍貴的製茶機械或像是檜木製成的轉軸窗,之所以現在都還十分硬朗,除了悉心照料之外,最重要的還是始終保持運作,這就是最棒的維護方式。」廖副理懇切地與我們分享讓日月老茶廠百年如一日輝煌的秘訣。

把事情做好vs把事情做完

問起廖副理平常偏好什麼飲品時,他笑著說,平時除了會喝咖啡,大多時間還是喝茶廠的茶,一來也許是已經習慣了,二來也是真的很美味。「我們在茶廠常常會泡點茶來喝,也會對不同茶款進行審茶;上班喝不夠,很多同事下班時還會外帶剩下的茶,回家繼續喝。」日月老茶廠除了大家熟知的台茶8 號,與獲國際紅茶專家籲為「台灣香」的紅玉台茶18號,另外還有以自然農法耕種且富柑橘花香的台茶21號,以及最近推出富含花青素的紫芽紅茶。能造就這般美味的紅茶,除了歸功於魚池的海拔高度(全台唯一平均海拔達700公尺的大葉種紅茶產地),還有因日月潭調節溫、溼度,而形成堪比海拔2,000 公尺以上獨有的香氣、甜感與滋味,最後加上從種植到製茶,一路所秉持的友善環境概念。

「只是把事情做完,以及想要把事情做好,這兩種心態所做出的產品一定完全不同。茶廠裡的大家都是默默想把該做的事做好,用好的方式,做出好的茶。」例如這邊的茶園是草生栽培,光人工拔除雜草就需要許多人力與時間,而近年的極端氣候也為他們堅持對環境友善的農法,增加許多挑戰。廖副理表示,除了繼續以盡本分的心情製作出無污染的優質美味紅茶之外,日月老茶廠也持續透過各種努力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,利用自家擁有的茶園、茶廠與茶席,讓大眾認識茶農、製茶師與評茶師的工作,並實際體驗茶席課程,讓茶廠也發揮食農環境教育的功能。

這趟採訪,廖副理一面解說,一面帶著我們走遍茶廠內外,我們見到有人似乎載運著肥料準備前往茶園,有人凝神看著萎凋槽內的茶菁準備調整風量,有人忙著把乾燥機送出的茶葉倒回輸送帶進行第二次烘乾,也有人遞送文件、招呼著客人。跨越一甲子以上的光陰,日月老茶廠不僅硬朗,更是帶著十足的活力繼續飄香。

文章出處:Vol.42《台灣咖啡產業的10個關鍵字》

轉推